Fit Street 健身爱好者小程序

项目背景

青橙在两三年的时间内通过健身房管理SaaS系统累积了行业内众多的健身房资源,包括健身房场馆、教练、课程,但我们之前的业务一直将重点放在我们的B端客户,也就是健身房,对于健身房所服务的会员没有直接的触达。现在我们在做的这个产品,Fit Street - 健身爱好者小程序,就是将目标用户锁定在健身房的会员,提供一个健身课程聚合平台,以场馆、课程、教练三个展示维度,帮助用户找到适合自己的健身课程,并完成预约体验。这恰好可以发挥我们之前所积累的B端资源的优势,在这个C端平台上展示大量的健身房及其提供的课程和教练服务。

担任角色和负责工作

我在这个项目里所担任的角色是 交互设计师,负责设计产品的页面布局和信息框架,梳理用户核心流程,输出交互稿,连接上下游,与产品经理和视觉设计师沟通协作。


公司战略和市场行业背景

青橙从2014年创立以来,通过健身房管理SaaS系统及其他相关服务于健身行业B端客户的产品,积累了大量健身行业B端资源,包括健身房场馆、健身课程、健身教练。随着两三年的业务发展,B端市场日趋饱和,而健身房所服务的会员,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有着更多可挖掘的市场机会,所以在今年,青橙将凭借之前积累的资源优势,在健身行业C端市场做尝试。


需求分析和用户研究

在了解了公司的战略目标之后,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是,C端产品的切入点是什么?我们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来满足健身房潜在会员这部分群体的需求?同时还能发挥青橙的B端资源优势?在切入点探索的头脑风暴中,有公司不同职能的同事参与,不同角色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作为思路的依据,比如商业、技术,而我作为设计师,很自然地会先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思考我们现在要服务的这部分人群是什么样的,会有哪些需求和特征,从而思考产品的切入点。


产品定义和产品目标

综合团队内不同成员的想法之后,最终确定了产品定义、产品阶段性目标、产品原型。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由项目负责人和产品经理确定,我作为交互设计师主要是要充分了解已确认的结论。


用户体验路径

由于项目时间紧迫,在产品原型不是非常完善的情况下就进入了交互设计的阶段,所以我更多是将产品原型作为参考,在已确认的产品逻辑的基础上,站在用户的角度上重新梳理产品流程,补充缺漏页面,重新考虑页面元素和页面结构。


解决方案

首页

作为用户进入到这个产品看到的第一个界面,首页上半部分是运营位,包括banner和分类专题,承担的作用是将我们最优质的内容优先呈现给用户,这部分内容将由我们的运营同事在运营后台进行配置。
第二个的部分是列表项的信息。列表的本质是为用户提供一系列的同类信息展示,通过有效的信息组织,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感兴趣的信息并引导进入下一步的操作。对于用户选择健身课程的这个场景,我们最终确定最关键的信息是课程的类型、名称、价格、所在场馆距离,并且加上“人气课程”、“优惠体验”、“无需办卡”的推荐标签,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感兴趣的健身课程。
第三个部分是排序和筛选,筛选和排序本质上也是为了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感兴趣的信息,所以也是支付价格、课程类型、课程人气、所在场馆距离这些关键因素。


课程、场馆、教练详情页

从首页点击某个课程进入课程详情页,详情页起到的作用是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帮助用户决策是否确定选择。我们将课程的基本信息、位置信息、优惠信息这些最重要的信息放在页面的最前面,接着才是课程的排课信息和详细信息,同时也可以从这个页面跳转到场馆和教练详情页。
场馆和教练详情的页面布局原则都是遵循优先展示场馆本身相关或者教练本身相关的信息,之后才是与之相关联的课程和教练(或者课程和场馆)。
场馆详情更侧重于展示场馆的环境、设施,教练详情更侧重于展示教练的资质和个人风采。


预约支付流程

从确认订单到支付预约成功的整个流程,原则是尽量少地让用户去选择和输入,页面呈现的信息足够简单清晰,关键操作有明显的引导,让用户明确且快速地完成这个流程。
由于支付情况会有多个状态(支付方式的选择、优惠券使用和领取),这里还要重点梳理整个产品逻辑,及其对应的页面状态。


个人中心

当用户完成预约支付后,为了让用户更快找到已预约的课程,个人中心页将直接展示出未来即将开始的训练,用户能在这里看到关键的时间地点信息。在训练结束后,用户可以在训练记录里面找到参加过的训练,进行评价。


视觉稿展示

项目总结

上下游沟通协作

这是我在真正意义上以交互设计师的身份参与的第一个实际项目,以往我的工作一般是负责产品和交互,或者交互和视觉,但在这个项目中,产品设计和视觉设计都不是由我自己完成,这意味着从产品到交互的这一环,以及交互到视觉的这一环需要与团队成员进行充分沟通,而沟通效率会决定产出质量和项目推进。我认为,沟通的前提是沟通双方要有共同的目标,每次沟通要明确这次沟通要解决什么问题,达成什么共识,在这样的基础上,双方表达的观点就是对对方观点的补充,比如产品经理会考虑到一些我没考虑到的点,而我也会考虑到产品经理没考虑到的点,当我们把各自的观点都表达出来,就能将问题看得更全面,从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结论,这才是将工作流程拆分的意义,而不是徒增沟通成本。

项目1.0阶段需要明确目标和边界

在项目1.0的阶段,设计的重点应该放在用户的核心流程能够顺利走通,其他丰富核心流程的部分放到以后的迭代有规划地去完善,如果在这个阶段无限制地想把每个流程做到完善,那项目体量会越来越大,于此同时,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指导我们哪些流程是必须在这一期做到完善的,哪些是可以容忍简化的。比如Fit Street这个项目1.0的阶段,用户下单成交是核心流程,那么预约支付这个环节就必须做到完善,而评价体系就可以规划到下一期迭代。
在以前的项目中我们总是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无目标地不断扩大边界,导致项目上线延期、开发量越多问题越多。

待完善问题

在1.0版本上线之后,需要去验证产品目标和设计目标是否达成,以此对接下来的方向进行合理规划。对于本期项目而言,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由于时间限制,没有明确设计目标的验证方式,项目前期的用户研究也不够充分,在之后的产品迭代中需要完善这部分内容,让设计更有依据。